《国家宝藏》第三季来了!

来源:     时间:2020-12-07

从清朝乾隆年间用于观测天体运行的国宝金嵌珍珠天球仪,到如今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面,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未停止对这片广袤星空的仰望和探索。”12月6日晚20:30,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在央视综艺频道与观众如约相见。

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1300年的西藏布达拉宫、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庙孔林孔府、3200年的广汉三星堆、3300年的安阳殷墟……精心选取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类别丰富的27件国宝文物将穿越千百年历史长河,以生动的历史演绎、扎实的历史视角,展现遗产文物的魅力。国宝节目背后,蕴含着哪些创作理念,有哪些创作故事?国宝文物背后,见证了中华文明怎样的赓续绵延,书写了传承者怎样的操守品格,又如何展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促进、交相辉映的生动画卷?

国宝大幕拉开,9座历史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泱泱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下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述说着过去,也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谈起节目的创作初衷,《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对记者说,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作为媒体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它们。

秉持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的创作理念,从2017年推出第一季以来,《国家宝藏》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已播出的两季节目获得了口碑、收视双丰收。

和前两季相比,第三季最大的变化是主角。“节目筹备期我们一直在思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我们怎样把它展现到节目里。”于蕾说,相比于前两季更多聚焦于博物馆及馆藏,在第三季中,节目组将中华文明放置到人类文明的坐标系里,选取中华大地上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历史人物、文物,尽可能还原可活化的历史场景,展现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结晶和文化景观结合体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谈起9座遗产的选取搭配过程,于蕾告诉记者:“每座遗产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都很重要。我们的选取也不存在硬性标准。只不过是从节目呈现的丰富性、表达的多元性出发,希望所选的遗产在地域、年代上有所区分,可以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文化风貌,呈现千姿百态的样子,为观众呈上一道丰盛的历史文化大餐。”

“国宝守护人”是《国家宝藏》经典的节目模式。第三季中,冯小刚、张子枫等演艺界人士将分别“代言”27件国宝,通过艺术化的历史演绎、跨学科的立体解读,揭示国宝的基因密码。

首次担任国宝守护人的导演冯小刚,向记者表达了守护国宝的荣幸和兴奋。“20年前我拍摄电影《大腕》,曾在午门前取景,仅仅是走近它的时候,就已经心存敬畏。”冯小刚透露,此次作为午门的国宝守护人,他将演绎明代才子杨慎,通过他和午门的联结,展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讲述紫禁城600年的传承守护和沧桑辉煌。

让文物活起来,用生动鲜活的呈现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展现文化遗产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传媒、科技界人士一起,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对创新表达方式、讲好文物故事、传承好文物文化内涵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从《此画怎讲》《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作品和《国宝档案》《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日历、博物馆创意文具甚至造型雪糕等文创产品的热卖,再到《又见敦煌》《法门往事》等依托文化遗产的演出一票难求,文物宣传方式创意频出,宣传效果也有目共睹。

让文物活起来的前提,是文物安全保护。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苏伯民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把文物保护好,包括修复重要遗址文物病害、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等。

把握正确的文物宣传导向,也是创新文物表达方式需遵循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对记者说,文物的价值首先是科学价值,其次才是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文物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史实和历史细节,而不应过分强调文物的经济价值。

“在文物保护、文物宣传工作中,时常要问两个问题:初心是什么?时代需要什么?”刘庆柱告诉记者,考古学是一门通过文物来研究历史的科学,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通过研究历史,获取人类发展进步的有益经验。同时,要通过文物揭示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传承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精神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文物鲜活,离不开科技助推。以前,实体参观是观赏文物的唯一途径。而现在,只需一部连入互联网的手机、电脑,即可通过“云游敦煌”“掌上故宫”等APP足不出户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在《国家宝藏》第三季中,科技元素也越来越多。于蕾介绍,节目组全部翻新了舞美系统,并运用虚拟视觉技术,力求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科技和文物艺术品的发展要统筹兼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融入科技因素,实现跨界融合是文物保护宣传重要的发展方向。

不论形式怎么活,史实及专业性都是根本。《国家宝藏》第三季拥有9位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保驾护航,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为节目奠定立身之本。于蕾介绍,针对每一个历史细节,小到人物扮演的服化道,大到历史人物、文物故事,节目组都尽全力核实、查证。

一件件国宝背后,是一辈辈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传承者尽施己力的辛勤付出

近1700年,是敦煌莫高窟从十六国前秦时期始建到当代走过的风雨历程;

近57年,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63年大学毕业前往敦煌工作至今的奋斗岁月。

初来敦煌工作,樊锦诗感受到了物质上的巨大落差。生活上,从首都来到西部大漠,迎接她的是和同事们住土屋、喝咸水、点油灯的日子。物资匮乏、环境闭塞、交通不便、荒无人烟。洞窟里面极美,研究环境却“极差”。离开洞窟时,没有栈道,只能胆战心惊地走一根长木头及其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

但在精神上,她却极充实、满足。她说,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触它之后,就越发地感叹敦煌艺术博大无边,仿佛有一种很强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

因为热爱,她选择坚守。组织起草《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平衡洞窟保护和游客游览需求;参与风沙防护、崖体加固等工程,保护洞窟壁画免受侵害;推动壁画数字化建设,建立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加强国际交流……一系列举措,护文物平安,将文物久传,既利当代人,亦为子孙谋。

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以文物保护为己任,勤恳钻研,甘愿奉献,守拙抱朴,不计名利,这是如樊锦诗一般的代代文博人、文物保护者、考古学者等历史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节目录制中,听了老一辈克服万难在战火中为古建筑测绘留档案的感人故事,我非常感动。”冯小刚对记者说,他们在战火中守护古建筑的壮举和为城市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是造福万代、延绵千秋的。

泥土色是考古学最生动的底色。“只有脚踏实地,深入考古一线,才能发掘历史史实、还原历史脉络。”刘庆柱告诉记者,作为历史工作者,还要保持探索和热爱精神。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大都是面对未知找答案,保持探索状态可以让你更加充满动力,而热爱则能帮助应对相对枯燥的工作。

面对潜心探索的文博前辈和珍贵异常的国宝文物,于蕾及制作团队也用扎实的文物考究、资深的专家团队为节目的专业性护航。第三季前期的探索筹备就花了近2年时间,今年2月项目开启后,团队克服疫情困难,打了一场攻坚战。

“每个编导做一期节目就好像读了个研究生,从查阅典籍、整理资料,到通过视频远程调研、和专家案头座谈,再到结合传播规律到社交网络平台寻找观众兴趣点、脚本撰写,团队经过了无数波折和考验”,于蕾告诉记者,这趟求取真经的文物保护之旅,大家终不负苦心且甘之如饴。

看完节目的观众告诉记者,节目中文物、剧情涉及的历史知识,都有解释和古籍出处,剧情演绎的情节、服饰也很考究,在国宝推荐环节,相关博物馆的负责人会陈述保护词,“看出来下了功夫,很用心。”

中华文化赓续绵延,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互相交融

无论是创新表达方式的文博节目,还是传承守护文化遗产的代代文博人,共同的主题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具象的承载,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其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当把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长卷,感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互相交融,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于当今全球化受到挑战的世界,极具借鉴意义。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有一件1953年出土于新疆阿拉尔墓地的北宋灵鹫纹锦袍十分引人瞩目。

作为中国出土最完整的织锦袍服,其袍身用料为三枚左向斜纹纬棉,图案为宋代流行的毬路纹,并以龟背、联珠纹等汉族传统纹样装饰。同时,锦袍纹内饰的一对灵鹫,在汉文化中很少见,是古代波斯教的灵魂守护神。经过研究,确定其为西域胡人衣物。一件锦袍,用了北宋的丝绸、中亚的纺织方法和波斯的纹内饰,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

12世纪传入欧洲的造纸术和15世纪传入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加速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的进程;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助推近代社会变革的关键技术发明。

物质文明丰盈,精神文明亦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渊源与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华文明以“和”为内涵的世界观,体现了与排斥“他者”狭隘文化观不同的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

面对今年全球疫情考验,刘庆柱表示,中国伟大的抗疫实践凸显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用责任担当、爱国情怀、家国理念,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文明互鉴,交流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用全局性、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基础上,聚焦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问题,携手共进、守望相助,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转载自原创文章: 《《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 9座文化遗产27件文物还原可活化历史场景》

版权所有: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 |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 | 邮编:610100 | 蜀ICP09022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