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音(第三期)|听同学讲述长征精神

作者: 时间:2021-05-14 点击数:

新一期的党史故事又来了,本次的主题是——长征精神。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我们当代人要直面当下,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那么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先欣赏下面的4个关于长征的小故事,我相信,通过它们,你一定能非常深刻的领悟到长征精神。

本期故事讲述者:罗世慧

 

(1)红军长征第一渡——“长征的开始”

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又称贡江,82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8.6万余人在北岸集结,渡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条河,被称为“长征第一渡”。

“于都河上的渔民基本都姓李,是从同一条祖宗船上走下来的后代。”74岁的李明荣仍记得父亲给他讲的那段往事,他的父亲与族人一起划着20余条渔船整夜不停歇,用两个晚上帮助红军将士渡于都河。

1934年10月16日,李明荣的父亲李声仁像往常一样在于都河撒网捕鱼,这时他和另外几个渔民被红军招呼到岸边。红军对他们说:“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河,想请你们帮忙。”听说要渡河去打“白狗子”,李声仁等人当即答应下来。

当晚,红军将士分批登上了李声仁等人的十几条渔船。李明荣说,他们把红军队伍安全送过河时,已是凌晨时分了。第三天晚上,李声仁等人又一船接一船地将另一批红军送过河去,“夜晚漆黑,水深流急,渔船大小不一,浮桥很难搭建。有渔民建议,在每条渔船上挂一个马灯,马灯连成一条线,浮桥也架成了。”

红军渡河不久后,国民党占领了于都,并四处搜捕帮助红军的船工。李声仁只能隐姓埋名,四处躲藏,多年后才回到家乡。

李明荣说,父亲后来才知道,那一渡竟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来源: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908/c85037-28700819.html

 

(2)长征路上“尝百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34457721_99895581

 

(3)一碗水就是最珍贵的心意——“军纪严明、军民鱼水情”

宁夏南部山区,曾经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走十几里山路去沟里抬水,在水窖里储存雨雪水,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吃水记忆。

“院门可以不上锁,水窖一定锁起来”“天旱窖枯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旱塬缺水,来过方知。

80多年前,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六盘山区,干旱缺水成为战士们遇到的大难题。在很多村庄,找水比找吃的还难。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彭阳县的文章中写道:“这次宿营,不但无房子住,而且没有水喝。过去夜行军,露营和吃不到晚饭是曾经有过的,但连冷水都找不着喝这却是第一遭。”

军纪严明的红军战士宁肯到野外去找能喝的水,也不轻易动用老百姓的水。

“听我爷爷说,当时他们看到红军就趴在涝坝跟前拿茶缸舀水喝。”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村民赵文礼说,涝坝就是露天水池,水质浑浊,很多时候甚至就是泥水。

军爱民,民拥军。看到红军爱护百姓、秋毫不犯,当地群众很受感动,有些村民在用水困难的情况下,还主动把自家的水让给红军使用。

“老人们说,即使吃水紧张,村民还是烧一些开水送给红军。虽然不够喝,好歹解解渴。”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村村民何秀明说。

在旱塬上,一碗水,就是最珍贵的情意。这份军民鱼水情也成为长征过六盘时的一段佳话。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22028778256900&wfr=spider&for=pc

 

(4)会宁会师——长征结束,小红军救魏煜

在会宁,一则“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家喻户晓。1936年10月9日,会宁城门楼前红旗飘扬,军民敲锣打鼓,准备迎接大部队。当地居民魏鸿儒的儿子,年仅3岁的魏煜,跟着贴标语的小红军战士,来到县城西门附近的一条街上。突然,天空传来敌机的轰鸣声,人群四散,炸弹落下。年幼的魏煜,被小红军挡在了身下。敌机飞走,硝烟散去,人们在牺牲了的小红军身体下,发现了得救的魏煜。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摆放着这位小红军的画像。“为报恩情,魏鸿儒将小红军葬在了祖坟旁,并立下一条规矩:只要魏家还有一个人,就要永远祭奠这位小红军英雄。”杨婷说,魏煜成家后,给三个儿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以此让后辈儿孙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有党史研究者曾这样总结:瑞金是红军长征的出发点,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会宁是红军长征的会合点,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长征胜利结束,新局面就此打开。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936年11月21日在环县山城堡全歼胡宗南部232旅及234旅两个团,以辉煌的胜利展示了红军会合后的力量。”李荣珍介绍,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来源:搜狐网——本文原载于2021年02月01日《人民日报》  https://www.sohu.com/a/452477951_120033619

 

 

长征精神小知识

(1)长征精神

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冲破国民党上百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

 

(3)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4)长征影响

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凸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习近平曾说:“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5)长征启示

一个民族和国家,必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它在人们的内心里蕴藏,外化成为一种能量。它像看不见的火光,如地球深处涌动的岩浆,历经千万年而不泯,为天地人间提供不竭的热能。这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薪火不熄,代代相传。它无法用GDP和外汇储备的数字来计算,也无法通过外在的现代化建筑和工程来考量,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但是,在我们的心灵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Copyright© 2019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 邮编:610100